【科普篇】中国的民族音乐系列—壮族

2023-05-10 14:56:27

民族介绍

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。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“西瓯”、“骆越”等,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先秦时期,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南至东南沿海地区,广泛分布着一个被称为“百越”的族群,分布于今广东、广西一带的西瓯、骆越就是其中的一部分,他们当时还处于氏族部落社会的发展阶段。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,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,分兵五路,进军岭南,在越城岭一带曾遇到西瓯人的强烈抵抗。到公元前214年,秦始皇派史禄率兵开通灵渠,通粮饷,运军队,秦军才战胜西瓯人,统一了岭南地区,并在岭南设立桂林、南海、象三郡,。

地区分布

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,主要聚居在我国的南方,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,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,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,南抵北部湾。主要聚居于南宁市、崇左市、百色市、河池市、柳州市、来宾市、贵港市等地。

壮族音乐特点

        民间歌曲主要有山歌小调叙事歌习俗歌儿歌和摇儿歌等


山歌:壮族的方言称谓很多,布越语称欢越,布雅依语称比雅依,布央语称诗央,布侬语称伦侬,布傣语称加傣等等,简称为欢、比、诗、伦、加,均为山歌之意。传统唱法有独唱、对唱、重唱、合唱等,分为单声部和多声部两类。


小调壮语称伦才、欢谈等。有些散曲杂调又称伦考杂花。与山歌相比,其词曲较为固定,有的已形成完整的曲牌,音乐更注重语言声调和词意情感的表达,富有谣特曲性。壮族小调词意多雕琢,曲调婉约而纤细,衬词衬腔富于特色,许多调名出自特定衬词。如广西都安、宜山、环江等县的“西些溜”、“铃锣铃”、“索哩索”、“三条妹”、“到郎茶”等,都是抒情性很强的小调。内容大多表现思念情人或自叹不幸遭遇。旋律多装饰,润腔细腻。常用六、七声音阶,有时也用变音。


叙事歌壮语称“伦考波”、“诗太排”等,意为咏古。民间有土俗字唱本流传,多为人物传奇或民族史诗。唱词讲究平仄,用腰脚韵和勒脚形式。如广西的《文龙与肖妮》、《唐皇》、《卜伢》、《唱离乱》、《德生造世》,云南的《育女歌》、《下种歌》等。叙事歌有固定曲调,或独唱,或一领众和多为上下句结构。


习俗歌:主要有拦路歌和哭嫁歌、儿歌和摇儿歌等。拦路歌和哭嫁歌,壮语称“伦地洛”、“调莫贝”。主要流传于桂西南及滇东南。这里至今留有夜婚仪式、结队迎婚、对歌拜堂等群唱习俗。这些歌都是专用的程式化较强的成套小曲。其曲调大多在三声音列基础上加装饰音或经过音构成,常采用徵调式或宫调式。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壮族音乐欣赏


音乐欣赏


音乐欣赏




友情链接

Copyright 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疆民族音乐联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