米乐亲子 |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音乐篇(二)

2023-05-10 14:56:27



续上期:米乐亲子|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音乐篇(一)【查看】




NO.4:大别山名歌-国遗

在皖西,大别山纵横千里,淮河水穿境而过。皖西大别山民歌依山而生,山水相连,生生不息。 民歌多以山歌、茶歌、秧歌、排歌、小调、劳动号子为主。民歌在音乐上,传承了上古时期部落的民谣,曲调豪迈高亢;在内容上,反映了古代时期的社会演化过程,体现了近现代时期的革命、劳动、生活等发展面貌。如:有反映皋陶制法、大禹治水、楚汉之争,以及辛亥革命、;、生产的民歌,以及反映各个历史时期的六安社会风土、人情、民俗等民歌。最有影响的是《八月桂花遍地开》、《送郎当红军》等革命歌曲,而《挣颈红》、《慢赶牛》等传统曲调则在当地影响深远。 



NO.5:徽州名歌-国遗

徽州不仅拥有美丽神奇的黄山,更有着很多与之相辉映的徽州民歌。 徽州民歌内容丰富,体裁多样,有号子、山歌、小调,还有一些、道教歌曲。其中,号子粗犷有力,山歌节奏自由,小调曲式丰富,既有直爽畅快的《探妹》,也有哀怨凄楚的《寡妇娘》,更有嬉笑逗乐的《小石桥》、《十二月花》等。 80年代初,徽州民歌中屯溪民歌《小石桥》、歙县民歌《牧牛花鼓》、《猜谜对歌》、《十二月花》等由中国唱片社录制成唱片向国内外发行;1994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向国外播放屯溪民歌《小石桥》、歙县民歌《十二月花》。2005年,屯溪民歌《小石桥》被列入中学生音乐教材。  



NO.6:五河名歌-国遗

五河,河湖纵横,素有“泽国”之称。五河民歌在明代洪武三年(1370年)就已形成。五河民歌种类繁多,曲目丰富,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为表演唱和白口,兼有独唱、对唱、说唱、小演唱等多种表演方式,曲调委婉,欢快流畅。五河民歌类型有劳动号子、秧歌(田歌)、小调三大类,其中以小调类的民歌较多,也最具有五河特色。 经过明清、民国时期的发展,至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,以五河、蚌埠为核心,五河民歌播布皖苏两省十几个县市的广大地区,出现了《摘石榴》、《打菜苔》、《洗白衣》等一批优秀节目、产生了马流柱、曹新云、张红曼、薛胜友等一批著名民歌手,鼎盛时期“姐在南园摘石榴,哪一个讨债鬼隔墙砸砖头”等风趣歌词伴着优美的旋律随风飘荡,不绝于耳。 五河地处淮北、淮南地区和苏北部地区交界之处,其语言、文化等方面既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,也受到吴文化和楚文化的渗透,其民歌风格、旋律,既包含着淮北那种侉腔侉调、粗犷豪迈的元素,又有着节奏平稳的和小波浪式的旋律线条,带有很强的抒情性,是淮河中下游地区优秀的民间音乐。  

(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向原创致敬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)



这期的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就介绍到这,下期我们继续讲:米乐亲子 |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音乐篇(三)


米乐亲子 |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篇(一)

米乐亲子 |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篇(二)

米乐亲子 |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篇(三)

米乐亲子 |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篇(四)

米乐亲子 |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篇(五)

米乐亲子 |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民间文学篇(六)

米乐亲子 | 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音乐篇(一)



米乐新媒体策划

友情链接

Copyright 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疆民族音乐联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