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琳碧阁·习琴录】“秋风散叶•你可解我” ——琴歌《秋风词》

2023-05-10 14:56:27


华南师范大学“古琴演奏课”



第六讲之作业展示


一阵恼人的秋风,抚落一片秋叶。
一片飘零的落叶,卷起一缕秋思。

从文学层面看《秋风词》
作者争议——从三五七言词的角度看《秋风词》的作者 。


关于《秋风词》的作者,历来说法也颇有争议。


认为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

南宋诗论家杨齐贤称“古无此体,自太白始”。《李诗选注》(明·朱谏)《李白全集编年笺注》(安琪等)《李白诗选注》(刘开扬、周维扬、陈子健)也皆收入《秋风词》

认为作者是隋朝郑世翼或是无名氏

·(宋)严羽《沧浪诗话•诗体》提到:

“有三五七言……隋郑世翼有此诗:‘秋风清,秋月明。落叶聚还散……此时此夜难为情’。”然而,对于《沧浪诗话》中的这个观点,郭绍虞校释反驳:“沧浪所谓郑世翼有三五七言,不知何据?案《诗人玉屑》无‘秋风清’以下各句,以从《玉屑》为是。‘秋风清’云云,见《李白集》,当是李作。”

 ·(清)王琦注《李太白全集》提到:

“《沧浪诗话》以此诗为隋郑世翼之诗,《臞仙诗谱》以此篇为无名氏作……”,王琦认为这两个观点“俱误”,作者应是李白。




《沧浪诗话》
宋•严羽

  纵观现有文献资料,持《秋风词》(《三五七言》)的作者为郑世翼说法的,几乎是出自《沧浪诗话》。然正如郭绍虞所说,孤证不立,无名氏一说亦如此。事实上,学界至今大部分学者均持李白说。

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歧呢?

原因一:“此体首创于隋郑世翼,但是李白也有拟作。只因郑氏无名,而李白却有大名,加上李诗原句也和郑作雷同,因此才有一诗二属的现象。”


原因二:“这首诗本来是李白之作,却因原诗在隋末唐初本属抄本形态,在民间传抄颇久,作者归属发生变异,到宋代便已经误置作者,加之编纂者也粗疏或无识,编纂郑世翼文集之际未加细考,而让其窜入了郑集。就出现文献编纂、作品鉴别和作者归属失当的问题。”

我们认为,李德辉《李白三五七言》一文对于这个问题给予了很好的解释。综上,关于《秋风词》的作者争议,是由于历史综合原因所造成的讹误,因此,我们持李白说。


主题争议——从文献资料的分析看《秋风词》的主题


明确了作者,我们接着来探讨一下主题。对于《秋风词》的主题,也是有不同解读的。

闺怨之作
       对于“寒鸦栖复惊”一句,詹锳《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》如此解读:
        “寒鸦,冬天的乌鸦……朱云:‘此思人之诗也。不知所思者何人耳。秋景凄清,最为感人。于此思人,故尤切也’。”
     《集评》收录的《李诗直解》云:“此闺怨。因秋至而深相思之情也。...... 安得忽然来归,以相娱于风清月白之下也!”
        事实上,此诗只是李白模仿女子相思口吻所作,未必有实指。故从这一点看,就生出了对《秋风词》主题的其它解读如下。
怀才不遇
        认为此作表达李白怀才不遇的感情的学者,如安旗在《李白全集编年注释》中将《秋风词》写作时间放在至德元年。至德元年是唐肃宗时期,当时发生永王之乱,李白被牵涉其中被捕入狱,故借闺怨口吻写怀才不遇,以相思暗喻对政途的期望。但学界一般认为安旗对时间定位的说法缺乏依据,故对这个主题的解读也是值得商榷的。

  纵使主题解读众说纷纭,但不管怎么说,单从《秋风词》的语言文字层面看,这是一首言相思之情的三五七言诗,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。下面我们来认真读一读这一名篇。


秋风词•相思意——解读《秋风词》

在解读此诗前,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定义。“《秋风词》”是民国初年《梅庵琴谱》中琴歌《秋风词》的歌名,李白原诗名《三五七言》,且“入我相思门,知我相思苦,长相思兮长相忆,短相思兮无穷极,早知如此绊人心,何如当初莫相思。”此段在李白原诗中无,或是传谱过程中加上去。且歌词与《湘妃怨》中“入我相思门,知我相思苦,长相思兮长相忆,短相思兮无尽极。早知如此绊人心,何如当处莫相识。”相同。



作为琴歌的《秋风词》之歌词,到底有多美?

秋风清,秋月明,
落叶聚还散,寒鸦栖复惊。
相亲相见知何日?此时此夜难为情。
入我相思门,知我相思苦。
长相思兮长相忆,短相思兮无穷极。
早知如此绊人心,何如当初莫相识。
何如当初莫相识。


秋风凌清,秋月明朗。

秋风卷起的落叶时聚时散,寒鸦本已栖息,又被风叶惊起。
盼着相见,无奈却遥遥无期。此刻,此夜,相思梦难成。
走入相思之门,体悟相思之苦。
绵长的相思绵长的回忆,短暂的相思却也永无止境。
早知相思如此牵撩人心,不如当初勿相识!


从音乐层面看《秋风词》
曲与词——宛转声情茂,吟猱注余韵 


《秋风词》既是诗文,亦是琴曲。词曲一体乃是传统,二者相辅相成,词达意,曲亦传情。曲既有声韵,同诗词平仄相印,乐韵字韵相叠,共鸣而使声情并茂。琴曲《秋风词》的独特乐律和演奏技巧,便在这一点上使音乐与文本完美地融为一体。

 从乐律特征看《秋风词》

琴曲《秋风词》中包含了大量移位音,类似于汉字发音中音调的持续变化。例如,第4小句的开头“寒”是全曲音高变化幅度最大的乐音,由六弦九徽持续升高到七徽。第13个乐句最后三个音“绊人心”均无音高变化,表现出以韵收音的特质,类似于诗歌中的叠韵。

从演奏技巧来看《秋风词》

《秋风词》大量使用的绰注吟猱的演奏技巧,同样是与诗词音韵紧密结合的。绰、注连接单音,在音外形成虚音,称为“韵”。绰注本就是为人声伴奏的产物,绰为上声,注为去声,从而字音字韵上实现曲、词的统一;吟猱皆采用在本音左右往复摇动的方法,丰富尾音音色,吟需以圆活完满为度,猱需以方折苍劲为度,将乐句注入相应诗句的情感,实现声情和谐


歌、曲、词——声声相和,浑然天成


《秋风词》作为一首琴歌,在演唱时需以“凝神”、“静气”、“正字”为要。其中“静气”指讲究演唱时的呼吸控制,以控制板眼、慢紧、顿挫、抑扬。而“正字”则咬字也应同样向京剧、昆曲的咬字、吐字方法学习,以达到咬字准确,吐字清晰。在《秋风词》中一开始的两个音,在减字谱中的表达是右手挑六弦,走手大指绰按六弦九徽,右手散音勾第四弦。发出“5 5”,而在演唱中“秋风”二字则是以同音“5”来演唱。所以这种“折字”的理论也为琴歌提供了值得注意的方面,这样的演唱方法也可供民歌演唱风格的润饰做借鉴。实现“声声相和”,使人声演唱与曲、词浑然天成。

秋风词古琴谱

参考文献

[1]雷晶. 《古琴曲<秋风词>的乐律特征》
[2]童雪倩. 《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特点以及在琴歌中的表现——以琴歌<秋风词> 为例》

[3]詹锳.《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》

[4]李德辉. 《李白<三五七言>诗研究》

[5]王琦注(清).《李太白全集》

[6]安旗.《李白全集编年注释》

以上是华南师范大学古琴演奏课“箫韶凤仪”小组,从文学与音乐的角度对琴歌《秋风词》的解读分享,供琴友参考一二,共同学习。

“萧韶凤仪”组:

撰稿:张漾俏、宫健子

资料收集:罗丹、赵堉燊

排版:邓璇



友情链接

Copyright ©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疆民族音乐联盟